世界卫生组织在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呼吁消除对抑郁症和其它精神疾患的歧视,并呼吁向所有需要的人提供更好的治疗机会。
报告还着力介绍了深化医改启动以来,我部组织实施的一系列推动出生缺陷防治的公共卫生项目和重要举措。此外,地中海贫血在广西、海南、云南、广东、贵州等南方省份高发,其人群基因携带率在广西、海南、云南达20%以上。
2009-2011年期间,中央共投入专项经费68亿元,为2600多万农村孕产妇提供了住院分娩补助,提高了农村住院分娩率,有力地保障了母婴安全,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增强了农村妇女对孕产期保健、出生缺陷干预措施的认识,提高了出生缺陷防治服务的覆盖率和利用率。我们编写发布《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旨在全面反映我国出生缺陷防治工作状况,引导社会各界和国际社会更加关注妇女儿童健康,营造有利于出生缺陷防治的良好氛围和支持环境。今年9月12日,卫生部在京发布《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旨在全面反映我国出生缺陷防治工作状况,引导社会各界和国际社会更加关注妇女儿童健康,营造有利于出生缺陷防治的良好氛围和支持环境。四是加强出生缺陷监测与研究。艾滋病和梅毒等感染性疾病依然严重威胁着妊娠安全。
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救治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6536名,实际补偿比达到78%。逐步将出生缺陷患儿的治疗和康复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我们编写发布《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旨在全面反映我国出生缺陷防治工作状况,引导社会各界和国际社会更加关注妇女儿童健康,营造有利于出生缺陷防治的良好氛围和支持环境。
今年9月12日,卫生部在京发布《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旨在全面反映我国出生缺陷防治工作状况,引导社会各界和国际社会更加关注妇女儿童健康,营造有利于出生缺陷防治的良好氛围和支持环境。四是加强出生缺陷监测与研究。艾滋病和梅毒等感染性疾病依然严重威胁着妊娠安全。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救治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6536名,实际补偿比达到78%。
逐步将出生缺陷患儿的治疗和康复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出生缺陷防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亟需加强。
近10年来,随着出生缺陷防治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部分对干预措施敏感的致死和严重致残出生缺陷发生率逐步下降。报告显示,出生缺陷不但是造成儿童残疾的重要原因,也日渐成为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在全国婴儿死因中的构成比顺位由2000年的第4位上升至2011年的第2位,达到19.1%。2009-2011年全国苯丙酮尿症发生率分别为0.73/万、0.76/万和0.72/万。明显改善了育龄妇女增补叶酸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出生缺陷可由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等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引起,也可由这两种因素交互作用或其他不明原因所致,通常包括先天畸形、染色体异常、遗传代谢性疾病、功能异常如盲、聋和智力障碍等。三是落实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措施。3.我国的出生缺陷发生现况和变化趋势如何?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5.出生缺陷对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性疾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出生缺陷问题开始凸显,逐渐成为影响儿童健康和出生人口素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加强出生缺陷监测网络建设,提高监测水平,保证监测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2012年,针对广西、海南、云南等地区地中海贫血高发情况,卫生部启动实施了地中海贫血防控试点项目,大力推广孕前筛查、产前诊断等地中海贫血综合防控措施,努力降低重型地中海贫血儿出生率。
继续实施免费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等有效措施。国家制定实施了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分阶段颁发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卫生部先后印发了出生缺陷防治相关法规和技术规范,使出生缺陷防治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发生率分别为4.90/万、4.63/万和4.75/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卫生部门为推进出生缺陷防治工作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成效。6.我国政府在出生缺陷防治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成效如何?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出生缺陷防治工作,制定实施了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分阶段颁发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卫生部先后印发了出生缺陷防治相关法规和技术规范,使出生缺陷防治不但做到了有法可依。2011年东部地区的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是西部地区的2倍以上,新生儿听力筛查率是西部的近5倍。2008-2010年全国先天性听力障碍发生率分别为19.9/万、21.5/万和21.9/万。9.我国加强出生缺陷防治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是提高国家人口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战略任务,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中,农村下降幅度达到72.8%,城市下降幅度达64.5%。报告强调,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是提高国家人口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战略任务,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4.我国主要有哪些出生缺陷病种?发生情况如何? 出生缺陷病种繁多,目前已知的至少有8000-10000种,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唇裂伴或不伴腭裂、神经管缺陷、先天性脑积水等10类疾病是我国围产儿前10位的高发畸形。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接近,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出生缺陷病例总数庞大。
我国人口基数大,出生缺陷患儿绝对数量多,出生缺陷病种多、病因复杂,一些有效的干预措施尚未得到应用和普及。在社会保障水平总体偏低的情况下,出生缺陷导致的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尤为突出。
开展出生缺陷防治对口支援工作,不断提高西部地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能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出生缺陷防治,动员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共同推进出生缺陷防治工作受此影响,今年以来我国西药类产品出口增速放缓趋势明显,特别是3、4月份,出口额和出口量同比均出现负增长,5月份以来西药类产品出口增速持续下降的趋势有所缓解。生化药今年上半年出口贸易呈现略微下降的态势,但酶及辅酶类产品表现颇为抢眼,出口额和出口均价同比增长都在20%左右。
出口企业情况1~6月,我国共有8507家企业经营西药类产品出口,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40家。西成药出口额增长较快,同比增长了33.05%,达12.6亿美元,出口均价也同比增长了13.75%.西成药出口贸易快速增长对我国西药类产品加快出口结构转型无疑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从北美洲和亚洲的进口额同比增长也都在两位数,分别为18.74%和11.27%,进口额分别为11.8亿和18.1亿美元。2012年上半年我国西药类产品进出口情况分析 2012年1~6月,我国西药类产品外贸增长趋缓,西药类产品进出口总额为23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2.11%,增幅较去年同期的31.19%下降了19.08%。
在出口额排名前十的出口市场里,对德国(排名第五)和巴西(排名第十)的出口额和出口量均出现同比负增长,而对荷兰(排名第六)和澳大利亚(排名第八)的出口额同比增长则达到两位数,特别是对澳大利亚出口增长明显,出口额和出口均价同比高达53.8%和49.75%。其中,部分抗生素类原料药出口价格同比降幅依旧较大,如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出口均价同比降幅均在20%左右。
经营西药类产品出口企业数量逐年增多反映出行业对未来医药市场增长前景看好。今年1~6月,三资企业西药类产品进口额为60.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1.22%,其中外商独资企业进口额为35.7亿美元,同比增长22.51%。2012年上半年,我国从欧洲进口西药类产品的金额为61.6亿美元,表现出良好的增长性,进口额和进口均价同比增幅均在20%以上。美国作为我国西药类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今年1~6月依然表现出对我西药类产品的强烈需求,上半年对其出口额为20.2亿美元,同比增长18.42%,出口均价达6.79美元/公斤,同比增长了20.83%。
从出口方面看,由于国际宏观经济形势整体不容乐观,市场需求匮乏而国内产能趋于过剩,因此我国西药类产品出口有可能进入增长平台期甚至陷入增长停滞期。进口额为96.1亿美元,同比增长虽然保持在20%以上,但与去年同期近40%的同比增长相差甚远。
其中,出口额为14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55%,增幅较去年同期缩水较大,下降了20.5%。短期来看,化学原料药仍然为出口的主力军,但出口增长点已经转移到西成药和生化药上,并且随着政策进一步引导和市场进一步调节,这一趋势将越来越明晰。
出口市场情况1~6月,我国西药类产品对亚洲和欧洲传统市场的出口额增速缓慢,仅为4.85%和1.63%。我国西药类产品前十大进口贸易伙伴依次是德国、美国、瑞士、法国、日本、意大利、英国、爱尔兰、瑞典和比利时,其进口额合计占比约为72.18%.从进口均价角度看,我国进口西药类产品价格整体呈现快速上涨态势,特别是爱尔兰和瑞典的进口均价同比增幅超过50%,在前十大进口来源地中,只有意大利的进口均价出现同比下降,降幅为32.72%,但因此带来的进口量同比增长高达123%。